《仿古山水册》十二开,师古融今
图片
李修易 仿古山水册
册页(十二开) 水墨、设色纸本
尺寸23×29 cm,约0.6平尺(每幅)
道光丁未(1847年)作
清代画家李修易的《仿古山水册》作于道光二十七年(1847),十二开册页每幅只有0.6平尺,却凝聚着画家对传统的深刻理解与独特诠释。这些作品既是对历代大师的致敬,更是画家艺术个性的彰显。
册页中,李修易以'仿某某法'为题,先后临习了黄鹤山樵、米芾、黄公望、沈周等宋元明诸家笔意。但他绝非简单模仿,而是通过题跋表达自己的艺术见解。在评价黄公望时,他指出'其皴点多而墨不费,设色重而笔不没',这种精准的艺术分析,显示出他对传统绘画语言的深刻把握。
李修易的仿古实践充满主体意识。他坦言仿沈周焦墨'终愧下笔拙滞',仿九龙山人'略师其意',这些谦辞背后,实则是画家对艺术创新的自觉追求。在他看来,仿古不是目的,而是理解传统、进而形成个人风格的必经之路。
这套册页展现了李修易多方面的艺术才能。他既能以米家法表现'重重山湿雨初来'的朦胧意境,又能用黄鹤山樵笔法描绘'地僻林深有几家'的隐逸之趣。其笔墨既有王翚般的清丽,又具奚冈式的苍浑,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语言。
值得注意的是,册页创作历时半年之久,从'春三月'到'秋七月',地点多在'小蓬莱阁'。这个充满诗意的创作空间,象征着画家对艺术境界的追求。在这里,李修易与古人对话,与自然交流,最终完成了这套浓缩的艺术自传。
图片
(一)草堂仍着薜萝遮,地僻林深有几家。莫道春风吹不断,门前依旧鸟衔花。仿黄鹤山樵画。虎溪逸史李修易。
图片
(二)古寺烟霞积,春涛日月生。人稀花径小,帆远觉潮平。乾斋李修易。
图片
(三)长风何处起,清响落层湍。忽听晴空雨,翻飞千院寒。苍鳞移汉殿,铁干老秦官。即此开三径,徘徊尽日看。乾斋李修易。
图片
(四)用笔清而腴,九龙山人法也,略师其意。李修易。
图片
(五)乱峰高处敞楼台,雾阁云屏面面开。望断天涯何所事,碧云端里现蓬莱。子健李修易。
图片
(六)石田翁好用焦墨,为赏鉴家所珍。余略师具意,终愧下笔拙滞,尚未万一耳。子健李修易。
图片
(七)重重山湿雨初来,绿树模糊暗不开。添得芳□真画本,谁人蓑笠泛舟回。仿米家法。子健李修易。
图片
(八)大痴道人天池浮峦、春山聚秀诸图,其皴点多而墨不费,设色重而笔不没,点缀曲折而神不碎,片纸尺幅而气不促,游移变化随管出没而力不伤。董文敏所谓烟云供养,以至寿而仙者。吾以为黄一峰外,无它人也。仿石师道人画法。李修易。
图片
(九)茅屋雨余云气湿,开门不厌好山多。李修易。
图片
(十)用耕烟散人画法,写浮峦暖翠图,于小蓬莱阁之南窗。李修易。
图片
(十一)茅亭万古清闲地,留与人诗话夕阳。道光丁未(1847年)春三月写,于小蓬莱。李修易。
图片
(十二)道光丁未(1847年)秋七月,仿九龙山人画法。子健李修易。
《仿古山水册》体现了清代文人画的典型特征: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寻求创新。李修易通过笔墨与古人神交,既延续了文化血脉,又实现了自我表达。这种'师古而不泥古'的创作态度,至今仍给当代艺术创作者以深刻启示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